快捷入口
“前校后厂”是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2015-05-15 20:34:52 | 来源:职业技能鉴定职教分中心 | 【阅读:321】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成立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是职业教育战线的新兵,但是曾长期从事机电企业和机电行业管理与服务工作。担任过企业领导,也较长时间的担任机电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今天有幸参加交流,主要是来学习。我发言的题目是“前校后厂是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

一、“前校后厂”模式的提出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徒弟的职业技能学习,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首先是看师父做,到一定阶段就学师父做,然后是自己独立操作。这种学徒制的学习整个过程都是在实践中进行,保证了技能传授的有效性,即使是现在,这种方式也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企业,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基本采用师傅带徒弟和技工学校学习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在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阶段,资源配置都是按计划进行的,这为企业自己办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经济基础。企业办校有针对性地为自身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场地、师资队伍均有保证,能够真正按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培养。学生进企业技校学习就等于就业,技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也很好。这种人才培养形式基本解决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加速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后,资源配置由计划配置转向由市场配置,企业办学校遭遇到难以为继的困难。因为学校教育的公益性质,而国家的投入少,办学成本成为企业沉重负担,比较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是以经营为主,自己办校师资、费用等都极其有限,企办学校不能发挥效益,并且教育与经营有所不同,学校在企业难以得到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与学校逐渐分离,企办学校社会化成为公益事业。企业与学校分离,各自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割裂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造成了困难,形成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难以对接的尴尬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承担起日益增长的技能人才的培养责任,特别是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了高等教育的序列,定性为大专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既区别于培养学术型与工程师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又区别于培养中等技术或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以社会和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向需求为导向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主要从事成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最为直接、最为强大的人力资源的责任。它与传统精英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它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高职学院能够相应地提供模拟服务、模拟就业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与教学手段。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又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其发展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如何满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本。工学结合是企业与学校结合培养学生,锻炼师资,企业、学校在人力成本、技术成本、投入成本上实现互补,达到双赢的最好途径。

工学结合的根本途径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在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关键是要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根据现代化企业发展和企业实际管理,企业不可能接纳过多学生实习,不可能为学生安排食宿和教师,在企业无法达到边实训边学习理论的高度,而且有些企业在接受实习生时,甚至向学校或学生收费,送学生到企业实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于是有些学校开始尝试自己办厂,但学校办工厂存在着企业办学校同样的问题:投入不够,精力不够,专业不够,非但难以达到工学结合的预期,工厂反而变成了学校的包袱。

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我院实行了一种新模式:引进专业对口的企业入校园,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与生产融合,促进学院重点专业的建设,取长补短,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双赢。我院在规划建设中,规划了实训产业园,引进与重点专业群对口的企业进驻校园,运营方式是学校方提供生产场地及必要的配套生产条件,入园的企业投入设备自主经营,把企业变成学校的“后院”,形成校中有厂、功能分区、产学融合、互补互利的格局。

 二、湖南机电职院“前校后厂”的规划建设模式

1、“前校后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路

湖南机电职院位于国家级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与2条城市干道相通,交通十分便利。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的精神,结合学院“依托装备制造业,立足长沙经开区,服务中小企业,培养中基层一线骨干,提升竞争力”的办学定位,对整个学院进行科学的规划,突出“明德崇技、做学合一、精细精品”的办学理念,体现工整、严谨、务实、进取的氛围,实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目标,真正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下了“前校后厂”的规划发展的战略思路。

2、“前校后厂” 规划建设的总体结构

湖南机电职院占地480亩,但对于1万学生的规模来说,用地显然紧张,要达到“前校后厂”的校园建设目标,必须要求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规划结构,办公楼与广场、教学楼、图书馆形成阶梯状层级结构,在教学楼往图书馆的台阶地带建造循环水瀑布流,构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氛围。进而依托阶梯状地势将此空间的周边扩展延伸成绿化带。建筑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并以几何的、开放的姿态呈现。教学区采取对称布局结构,学生公寓区采取组团式布局结构,组团间以绿化相隔。教职工住宅区采取带状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产业园和培训创业园分别位于东南侧和西北侧。

 3、“前校后厂”规划建设的空间布局

    整个校园以教学楼和图书馆为核心,其东侧为教职工住宅区,由东向西为行政办公楼、生活广场、休闲广场、田径运动场、学生活动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区,基本上成带状布局。整个校园由一曲线型环路将各功能区连成一体。 学生公寓区的北侧为正待建设的培训创业园,核心区的侧后区域为正待建设的产业园。在学生生活区与核心区之间通过绿化、体育运动场与休闲广场的结合设计形成一条半环状生活体育休闲带,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成为学生日常主要的休闲生活空间。通过建筑环境一体化设计,在整体大尺度的连续空间中营造近人尺度的局部环境景观空间环境,注重校园氛围的塑造、师生活动和交往的需求、以及动态的视觉景观体验,使之更加生动和人性化。带状组团状的建筑布局使之相对集中、整合,使其彼此之间取得紧密的联系,丰富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强化其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层次感和场所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空间支持,增强建筑内外环境的活力。

4、“前校后厂”规划建设的功能分区

近5年来,学院投资近3.2亿元进行了规划建设。校园分为三大主功能区,即教学办公区、生活区、产业创业园区,基本形成“前校后厂”的规划格局。

教学办公区:教学办公区位于学校的正前方,包括教学区、办公区、图书馆三大主体职能区,承担着学校常规教育和管理的职能,是学校功能区的中心。图书馆面积15760平米,拥有图书70万册,报刊种类510种,组建了能同时容纳200人的电子阅览室2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教学区现在有3栋教学大楼,教室面积32464.2㎡;拥有“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即按真实的生产环境建起的机械制造实训基地,按仿真环境建起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中心、生物化工实训中心、经贸与旅游实训中心,这些基地和中心共建有80个能够进行项目教学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和专项教学实训室,建设了37个多媒体投影教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474.781万元。学生的常规教育和初级实训操作都在教学区内实现。

产业创业区:2009年,按照筑巢引凤的方式学院启动了校内实训产业园的建设,位于教学办公区的后面。产业园区占地70亩,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19000平方米。目前引进三个企业:一是湖南省精密零部件加工中心,即数控实训基地;二是板焊加工中心,为焊接实训基地;三是湖南机电时风电动车有限公司,组装生产电动汽车、电动三轮车,为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另外,学院规划的西北侧建设培训创业园,新建培训大楼,满足对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和高职毕生的创业服务,同时作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基地。

    这样,学院将形成一个前有行政区,后有产业园,旁为生活区,侧是培训创业园,中间为教育中心的“前校后厂”的大框架,实现专业与产业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三、“前校后厂”互利双赢的优势效应

    工学结合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体,而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要多赢就必须满足工学结合参与各方的利益,如果有一方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害,工学结合就很难持续开展下去,特别是只有当企业尝到了甜头,校企合作才会进入良性循环。“前校后厂”的规划建设,有效地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形成利益驱动机制,为学校、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效益,能够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整合。

(一)“前校后厂”带给学校的效益

   对于学校来说,“前校后厂”的模式,带来的办学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下列几点效益:

   1、节约学生实训实习成本。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的必经环节,而目前大多数高职生的实训实习都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一方面学校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需要付出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实习也要付出组织成本,如交通费、食宿费等。而且单一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的数量有限,时间有限,因而造成实训实习的分散性,增加了学校实训实习的难度和成本。企业进校园,学校方便组织学生实习实训,也便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实训成本投入降低。

   2、减少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大多数高职学院的短板。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无法完全满足设备的升级更新。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既难以在数量上完全满足对学生的实训教学,更难以在质量上保证实训教学。在“前校后厂”的模式中,学校只提供场地,主要由工厂投入,设备、管理等都是由工厂负责,后厂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学校不需要自己办工厂,减少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的支出。

   3、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企业进校园,企业骨干人员可聘请为教授或实习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指导。学校也方便组织教师通过车间生产教学进行实践锻炼,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加强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

   4、有利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就业市场实现无缝对接,这就意味着其校园文化也必须与企业文化充分对接和深度融合。但从总体上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有的高职校园文化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有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企业进入校园,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职业文化、技能文化、质量文化和竞争文化的对接。而且,学生可在校园内通过实训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建设更方便。专业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技术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要求教学过程的工作化。“前校后厂”,使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同开发,都具有了实际的操作条件。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车间的生产体验,去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教学改革,也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及时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6、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院借助“后厂”的优势,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由学生直接生产操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专业理论与岗位技能的同步学习,不至于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步入社会能够直接上岗,适应岗位能力的需要和职业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实训课的学习,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市场的需要。

(二)“前校后厂”带给企业的效益

企业是工学结合的具体承担方,没有企业的支持,工学结合就无法组织实施。虽然优秀企业也会关心社会效益,愿意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但不可否认,企业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即成本能否下降、收入能否上升,效益能否更好。从根本上来说,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是利益机制的驱动。目前,工学结合的瓶颈主要是企业的态度不积极,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关键在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前校后厂”形成的利益机制,给企业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1、节约企业投资成本。企业进驻学校产业园,投入成本大大减少,不用投资建设厂房,资金直接投资在设备和生产上,在节省资金成本的同时,也节省了时间成本和厂房管理成本。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整个校园基于先进的理念,进行科学规划,附属设施齐全,进入实训产园的企业不用投资附属设施建设。单就这一项,入园企业即可以节省大笔的投入。

2、企业在校园内区域关系相对简单。企业入驻校园,只与学校发生区域关系,既没有社区、村组这样或那样的过于复杂的费用负担,也不需要花费精力刻意去维护与社区、村组的复杂关系。也就是说,在学校的羽翼之下,企业无需与社区、村组发生直接的联系,存在的问题基本上都由学校出面解决。学校出面解决自然比企业出面解决更有成效。

3、学校是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场所,具有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入园企业职工的后勤服务、生活可有效运用学院现有资源,包括食堂、体育设施设备等。也能够在紧张的生产作业之后,享受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的熏陶,感受校园和谐生活的氛围,享受免费的精神文化消费,释放工业化生产所造成的压抑和紧张,提高生活的质量。

4、企业可合理地使用学生进行辅助劳动,学生实习的劳动成果可减少企业劳动力成本支出,辅助岗位可降低企业成本。学生在经过学校的初级实训后,一般都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可以胜任一些辅助岗位的初级工作,学生进入生产现场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顶岗操作,为企业节省人力成本。

5、可以更好地联合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取得竞争优势。入驻校园的企业,可以更方便的联合学院的师资和专业人才进行产品、工艺的设计,企业的专业技术团队可聘请学校教师参与,从而极大的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

6、企业可通过校企合作同学院共同申报项目,进行产品、工艺的创新。一般来说,学院开发产品更能得到政府支持,企业可以利用学院社会资源、品牌资源等申报产品、技术开发项目,争取政府各部门的产业发展资金,不仅减少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术开发的风险。

总之,通过引进企业与学院重点专业对口、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通过双方互补互助,企业与学院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对学校来说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对学生来说获得了现实的职业能力,达到多赢的预期。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机械职业网官方微信(chinajxedu)。
友荐云推荐